观点丨场地、场合与场所——中国“广场”用语的发展与变迁研究

观点丨场地、场合与场所——中国“广场”用语的发展与变迁研究

广,“殿之大屋也”,“殿谓堂无四壁,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引申之为凡大之称”。场,“祭神道也,一曰山田不耕者,一曰治榖田也”。由此看来,古代“广场”一词的含义最早由两个词根意义直接组合而成,其词义构成方式属于直接组合式,意为宽阔的场地,其内涵仅描述场地本身,而与活动无关。

1.1.2 人多的场合

尔后,古人从“面积较大的开阔场地”的释义中派生出了另一个义项,即“人多的场合”,最早出现于宋朝王禹偁《赠别鲍秀才序》:“求之广场,未易多得。”在此义项中,“广场”的涵义发生了转变,即广阔的场地可以容纳很多人,派生方式属于因果关系的引申,加入了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成为对某种场合的描述。

1.2 近现代“广场”的词义演变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建筑与规划思想的流入,起源于古希腊、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开放城市广场开始在我国出现。西方式广场中“供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概念开始逐渐取代中国“广场”二字的传统含义,成为其词义演变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近现代“广场”用语的频次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广场”在中国知网CKNI数据库中历年词频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1 承载具体活动的广阔场所

(1) 专门辟出供群众活动的广阔场所

近代,各通商口岸城市迅速发展,伴随着新型商业街的兴起,如大连中山广场的一系列西式的开放广场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后来,由于频繁的政治活动,如“东方红广场”“天安门广场”等用于大规模集会的“会场”式广场开始出现,表示城市中心区以政治集会为主导功能的大规模群众性政治集会场所。1980年,开始出现了街心广场的相关研究文献,原因是8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伴随着大规模群众集会的减少,原先以政治集会为目的的城市中心广场逐渐转变为市民日常进行休憩运动、文化观光等的场所,广场公园化,功能由“会场”逐渐向“活动中心”转变。

由此可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了广场空间的变化,并使得“广场”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仍表示“城市中专门供市民群众等活动的广阔场所”。

这里的“广场”来源于日语中的“広場”一词。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是日语借汉语词“广场”意译外来词,然后汉语又将其从日语中借回,如此,“广场”的指称对象就发生了变化,其书写形式也根据汉字本身的写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 大型购物、餐饮或娱乐中心等场所

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0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影响,大型购物中心开始在我国城市中出现,并被冠以“广场”之名。这种趋势从1991年左右开始出现的购物广场相关文献中可窥见一斑,这时“广场”的含义为“大型购物、餐饮或娱乐中心等场所”。

新义可能与英语词汇“plaza”的翻译有关。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相继在中国出现,这些外资企业用“plaza”为商场或商业区命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plaza”意为open square or market-place(广场,集市)或shopping center(购物中心),翻译符合商场占地面积广及商家希望给人以热闹印象的愿望,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使“广阔”和“场所”的意义抽象化,从而产生了新的词义。以上两种用法均表示具体场所,只是在其中进行的具体活动不同、义项来源有所区别。这两种用法更加强调广阔场所中承载的公共活动,与过去表示广阔场地的义项区别开来,即其指代的外延变小了。

1.2.2 大量知识、信息等汇聚的中心

现代“广场”的另一个义项较早出现在1964年的“《职工广场》专栏”,此后类似用法还有“信息广场”“技术交流广场”等,指代大量知识、信息等汇聚的中心。这些报刊、网站等的命名是通过隐喻将“广场”的指代抽象化,来表达其内容全面、广博的特点。“广场”的进一步抽象也反映了信息技术时代影响下空间虚拟化的趋势。

1.3 场地、场合到场所——“广场”词义演变分析

“广场”一词的古今演变关系如表2所示。从构成关系来看,其词义构成由原来的直接转化式变成了组合转化式。从涵义来看,从最初单纯描述场地本身,引申为人多的场合,再到承载具体行为活动的场所以及由此引申出的隐喻义,“广场”一词逐渐在“场地”的含义中加入了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特定的公共活动(场所)等要素,经历了以晚清时期为显著拐点,由场地、场合到场所乃至虚拟场所的演化,呈现外延变小,但基于“场所”的语义逐渐趋于泛化、抽象化的特点。

表2 “广场”语义及其演变关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可见,广场一词的语义演变与广场空间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变化均相关。究其根本动因,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引发了广场空间的改变,所以“广场”的具体意义也随之改变。反之,根据“广场”的词义变迁,也可追溯其背后的史实和变化的内在逻辑。从场地、场合到场所,反映了近现代公共生活的兴起,西方规划思想影响下的公共空间营造带来了传统“广场”含义的转化,并随着时代的不同需要、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逐渐引申、抽象出多重含义。如图1所示,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为两个重要拐点,分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集会频繁和改革开放后广场改造、购物中心兴起的史实相对应。

02

基于广场内涵的古代“类广场”传统用语

以晚清时期西方建筑与规划思想的流入为重要转折点,如今“广场”一词的含义区别于古代,包含“场所”的内涵,但类似今天广场意象的古代“类广场”用语也并非不存在。

中国传统城市广场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反映城市整体规划意图的行政广场,另一类是一定程度上自发形成的寺庙或集市广场。

2.1 行政广场

古代皇宫宫城正门一般设置宫廷广场,是皇帝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臣朝贺及设宴、赦罪之地。金以前的宫廷广场呈不封闭或半封闭状,建在宫城与皇城之间,常是商旅云集之地;宋朝起,宫廷广场两侧加筑了千步廊,并逐渐演变形成“T”字布局;至元朝,宫廷广场自宫城前移至皇城前,并由不封闭或半封闭状演变至完全封闭。由此可见,这种广场作为活动场所的公共性逐渐降低,此类长形广场一般称作“街”或“廊”,如唐朝长安奉天门前的横街、元朝丽正门内的千步廊等。各府(州、县)衙署仪门前面一般也设宣布政令用的小型T字广场,称“庭”“前庭”等。“前庭”一词的频次分布如表3所示,自汉朝出现,频次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在清朝达到顶峰。

表3 “前庭”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的词频分布(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2 寺庙、集市广场

寺庙、集市广场大多是因宗教、贸易等公共活动需要,长期自然形成的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与当今“广场”的涵义更为接近。寺庙广场常位于庙前,以山门为主体,用牌坊、照壁、戏台等界定空间,平日气氛严肃,在庙会期间则成为商业娱乐场所,作祭祀或庆典之用,实现多种功能的转换。集市广场在宋朝后才出现,大多于街道相交处扩展而成,形成四周商铺围合的广场空间。此类广场一般称作“市”,如“灯市”“庙市”“菜市”,“街市”“集市”“市场”等也是此类用法。“市”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的词频分布如表4所示,“市”起源于周朝,表示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其频次在波动中逐渐升高,重要拐点出现在宋、明、清三朝,与宋朝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整的集中市肆布局及相关朝代商品经济繁荣相关。与市场相关的词语出现的时间跨度和频次如表5所示,除了“市”以外,“街市”使用频次最高,时间跨度大多为唐至民国间,这与唐设“里坊制”的史实相符。

表4 “市”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的词频分布(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表5 与市场相关的部分词语出现时间跨度和频次(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03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广场”二字的本意仅表达“广阔的场地”,后引申出“人多的场所”义项,与今天表示场所的“广场”词义并不相同。晚清后,受西方建筑与规划思想的影响,传统“广场”的语义逐渐被带有场所内涵的语义所替代,并随着功能的演化不断丰富,这是一个中国传统词汇融合外来文化、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同时,对类似今天广场意象的古代传统用语进行分析可知,传统的行政广场、集市广场等强调在其中进行的特定活动,与现在强调“公共生活”的城市广场仍存在较大差异。晚清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伴随着中国现代广场的空间演变,“广场”一词的词义与“公共活动场所”指代的含义逐渐趋于统一和融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

辣鱼的做法
office365无法登录激活

辣鱼的做法

城市记忆 | 绵竹这几条街巷,每条都写满历史~
365bet亚洲版登陆

城市记忆 | 绵竹这几条街巷,每条都写满历史~